近年来,传播与动漫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步攀升,2016届毕业生正式就业率高于90%,在全省同类专业中排在前列;并涌现出郭士刚、林洪福、彭学成等“创客”典型,得到社会关注;考研率也从前几年的6%-7%,提升到目前接近20%。
学院通过多种渠道服务毕业生就业创业,全员动员、全院动员,得到了学生与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把就业创业工作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心里。
同力同盟同心
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士卿表示,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集全院之力齐抓共管。不能只抓就业率,还要追求质量。学院计划建立人才跟踪体系,追踪毕业生究竟到了哪些单位、什么岗位,跟踪他们毕业后3-5年的情况,建立档案库,了解他们进入市场后表现如何,再根据情况对应修改人才培养方案。
教工同力,以专业教育、推荐就业为主要内容构建全方位导学机制。学院近期调整了内部机构,将原来的7个教研室整编为4个系,让每个老师都能更充分地参与专业建设,以专业老师的身份与学生拉近距离,在指导学生“学业、就业、创业”方面更有针对性。
学院出台了《传播学院就业工作奖惩办法》,对推荐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老师予以表彰并奖励。每年考研前夕,学院老师都主动对接自己母校助力学生考研。例如,王小环老师在专业内组织沙龙,动员自己的朋友关系,来给学生辅导考研复试;学院QQ群里,刘耀辉、章妮、宁翔、陈福宝、宋守山、吕辛福等老师们经常主动推荐就业岗位;陈福宝老师主动联系了青岛本地业内领先的广告公司,推荐学生去实习,提前适应社会。
传播学系主任王小环表示,不管是专业老师还是院领导,都会主动去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里面来招聘,或者与往届毕业生联系,问问那边是否有空缺的工作岗位。我们还会在自媒体上进行宣传,用人单位看到后会发来意向,问学生是否愿意去就业。
“全员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老师们都认为帮学生找工作是自己分内的事。”王士卿说。
校企同盟,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拓就业市场。4月12日传播学院与青岛众合摆渡广告有限公司共建就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4月14日山东高等教育出版基地-青岛基地揭牌。目前学院已与人民出版社、中国编辑学会、山东人民出版社、青岛出版集团、青岛电视台、贵州宏立城、崂山电视台、青岛地铁传媒公司、半岛网、青岛先锋广告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把校企合作由自发发展到自觉,由单一推进到多元,由简单演进为全面,逐渐形成了学院、企业、学生、家长普遍认可的就业培养模式。
在3月28日的2017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当天下午,学院领导与前来招聘的十余家企业HR负责人进行了校企合作恳谈会,了解企业当前对人才的需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针对有毕业生反馈学校知识与现实应用存在脱节问题,学院正在全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就业关口前移,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学院与校友所在企业青岛同策房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正在联合筹建“同策班”,选拔部分品学兼优的2014级广告专业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校企联合培养,表现优异的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并纳入“管培生”计划。
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曲明介绍,学院计划从今年秋季的2017级大一新生中开始试点,探索全面实施订单式培养,入校后尽快与已经建立密切合作的企业进行对接,通过设立专业奖学金、企业精英深入课堂集中授课、学生长期企业实习锻炼等方式,让企业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同心,以信息共享、组团就业等方式实现共同就业。在学院各方面为毕业生就业谋出路的同时,毕业生中也自发地形成许多“学生同行”的互助模式,实行就业压力共担、就业信息共享。众多毕业班还开展“组团”求职,实行互用就业资源,将就业信息差异化利用,有效拓宽了信息渠道,确保了就业安全,提高了信息利用率和签约成功率。
学院深入实施学业筑基计划,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工程,用模范典型来引导学生,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传播名家论坛、先锋大讲堂、传统文化节、学子论坛等一系列人文品牌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文化滋养和素质提升的平台。大批行业精英、杰出校友、优秀学子,分享了关于求职、考研、学业的大量经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刘懿娴、胡鑫、王烁翔、陈瑶,都是在学院橱窗中宣传过的历届楷模。
学院于今年正式启动了“梦想+”大师系列讲坛,将定期邀请国内外编辑出版、动漫创意与制作、语言文学、广告营销与策划等领域的行业精英和学界大家来校开展高端讲座,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的初衷是真正为了学生,思考学生想要什么,根据他们的需求来为学生服务。”分团委书记侯雯雯说,“学院是学生们就业问题上最强的后盾,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可以随时倾诉。我们提倡温情就业,在‘家’的基础上搭台子。”
“大角牛”引领工作室育人
“大角牛”动画工作室是传播学院一块响当当的招牌,2013年学院开始创建各学科一流国际大师工作室引领计划,培养“跨专业、跨年级、跨学校、跨国家”的“四跨”学生创作团队。从大一新生到研究生、留学生,凡是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对影视、动画、游戏等充满热情的同学,都可以成为工作室的成员。这种方式曾被马连湘校长评价为“开创了学校的工作室育人之先河。”
“一流国际大师带来的视野和思维模式与我们的传统教育不同,是对学生创新意识上的一种洗礼。”影视与动画系主任宁翔说。
大角牛动画第一工作室采用专家导师制。先后聘请了国际动画学会前副会长大卫·埃里克教授、韩国首尔国际动漫节主席孙基焕教授、韩国知名动画游戏专家李俊昊导演、韩国祥明大学漫画家金治勳教授等担任工作室首席主持专家。他们为学生团队量身定制了培养方案,以课题、项目方式引领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创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创新效果和成绩。
由大卫.埃里克教授指导,动画专业16届毕业生刘彦池同学创作的动画短片《形色》,入选美国劳伦斯艺术中心FreeStated动画节等5个国际动画节,实现了动画专业作品入围国际赛事的突破。2016年,由杨建华、宁翔、单娟指导工作室学生团队创作的四部学生作品入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百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创作计划”。
四年来,大角牛动画第一工作室培养出的已经毕业的数十名同学中,唐宇、王仕琪、马天合等五名同学考取了日本、韩国及国内知名院校研究生,韩晔君同学成为小有名气的漫画家,马康杰等同学进入知名行业公司成为动画师。
大角牛动画第二工作室先后引入阎瑜教授的横向课题《崂山传奇》获得了泰山文艺奖、宁翔主任负责的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山路古建筑群落虚拟再现研究》、商业项目《熊出没》等动画制作项目。通过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专家的共同指导,工作室学生在实际制作项目中得到不断锻炼,极大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培养出的毕业生中,承担了《崂山传奇》动画背景设计工作的姜益孟同学,专业水平得到了韩国知名动画导演安载勋的肯定,目前已经成为游戏公司的制作总监。范斌诗等同学自建动画工作室,成为腾讯公司动画、游戏项目的代工公司。
2016届动画系毕业生母敬想,从大三起参与《崂山传奇》动画片的制作,主要从事角色动画调节、场景模型制作及后期合成的工作。他凭借在工作室期间的技术经验,毕业后成功进入青岛艺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在求职面试中,明显看出动画公司在技术层面对毕业生要求并不高,而是更加注重面试者对整个CG动画流程的通透。目前动画公司在项目流程上分得很细,在校工作室期间如果你参与的部分比较多,工作后会相应地顺手很多。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只能作为你在公司学习新软件或者插件的基础。
重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情系大山”义工联盟作为传播学院社会实践的传统,学生们从2009年开始踏入大山之中,把目光投射到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身上。对学习、生活困难和缺乏关爱的儿童,建立“一帮一”的帮扶关系,并建立每位帮扶儿童的成长档案,详细记录每一位儿童的情况。“情系大山”活动至今已连续组织九年之久,完成了共计20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每年有70-80人次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了学院响亮的公益教育品牌。
他们将自己称为“传小播”和“董小漫”,自发每学期1-2次或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六一儿童节去临沂大山支教,并自主拍摄了《小漫姐姐眼中的大山》纪录片。在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指尖正能量”全国高校移动网络作品大赛中,他们记录志愿服务过程的正能量微视频作品《情系大山》喜获三等奖。
“义工联盟”的发起人,2009级优秀学生党员张鹏,在多次赴临沂山区的公益活动中萌生了去西部工作的想法。2013年毕业后,她成为了“西部计划”志愿者,在青海湖附近做环境保护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去镇上学校支教。
学院持续推进的爱心传承工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塑造了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扎根基层,到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在爱心传承工程的感召下,从2008级本科生开始,每年都有毕业生奔赴西部,努力为西部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播与动漫学院常务副院长杨建华表示,我们要强化对学生们公益、道德、良知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专门人才。
学院正在围绕关注社会发展、环境、科技、人性等问题打造国际公益教育品牌活动。5月中旬举办了“美丽世界”青岛首届四国四校公益动画主题创作活动,并计划11月举办2017国际影像艺术·科学与教育论坛。将打造我校影视、动漫、新媒体艺术、传媒教育国际化创新教育模式的国际交流平台,提升我校相关专业在国内学科学术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国际大学生‘美丽世界’公益影视动画主题活动”形成品牌影响力,推动20-30所国内外一流专业大学联盟参与微电影、动画、网络漫画、文本故事创作带动各专业作品创新与产出,让中外学生一起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以作品帮助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环境问题和人存在中的相关问题,逐渐树立学生们个人价值、道德、责任和社会价值、道德和责任的和谐关系,达到唤起学生们对人存在价值的思考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实验室是传播学院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孵化平台。影视与动画系教师陈墨白,带领学生在创意影像研发中心从去年开始《魔游纪》项目的动画制作,已完成的6集成为腾讯视频最受欢迎的系列网络电影之一。他表示,现在社会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通过项目锻炼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学生刚毕业一年就担任动画执行导演,得到业内认可。
曾担任《魔游纪》分镜头主画的动画专业学生谢姗姗,以课堂作品动画短片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2012届学生乔伟,曾经参与青岛市民生相关的横向课题项目,他带着课题作品去影视公司面试时,公司老板兴奋地说:“这是你什么时候做的?你做的东西比我们全公司都多。我给你单独成立由你带头的部门,把我最想做的东西给做出来。”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院投资1000余万元的数字媒体实验中心,对实验室及其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的全媒体建设,在保证新建实验室机器设施先进性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资源对已有设施给予升级、改造,共同搭建全媒体的传媒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学院拥有国际影像工作室、演播室、录音棚、激光照排、影视广告制作、影视编辑合成、动画工作室、摄影棚等17个专业实验室。
荣获“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的2009级本科生郭士刚,是学院“创客”的典型代表。大四时他就有创业的想法,已经开始着手创建团队,做自己的传媒公司。当时学院老师帮他协调了启动资金和手续等问题,借着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他的传媒公司工商注册成功。2014年,他接触了金属表面处理这个行业,又跨专业创办了青岛恒瑞新业金属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产品目前已成功应用在机械、电子、汽车、精密模具等各种行业上。
在学院创新创业的氛围影响下,学生自建“追梦”专业工作室十余个,不定期邀请校外业界导师进行技术指导和提升。学院充分发挥学校首批创客空间“大角牛”品牌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的学生创客团队,成立了注册资金100万元、由学院多名学生为核心成员的青岛世纪海纳影业公司,第一季作品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正在筹划拍摄一系列校园微电影、短视频,并得到了腾讯、新浪等主流网站的关注。
“追梦”工作室拍摄的微电影,获青岛市第二届微电影大赛二等奖;漫画创客彭学成,月入万元。先后有企业组团队三支,团队组两支入围“都市科技园杯”青岛科技大学首届创业大赛决赛。从青岛十佳创客的郭士刚到BEST计划二等奖的小班马影业林洪福,再到学校BEST计划一等奖的灯泡映画。一路走来,传播学子的创新创业精神在国内学界呈星火燎燃之势,为学院创国内一流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797期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