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成为理工类高校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在《青岛科技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准确研判国家和地方政策及其走向,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充分激活校内外协同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力争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产业技术升级中积极主动作为”,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和布局,构建良性学科生态环境。为顺应国家、新时代发展大势,满足产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山东省及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青岛科技大学在67年办学厚重历史的基础上,依托特色学科及专业优势,分别依托高密校区成立“大数据学院”, 依托机电工程学院成立“智能制造学院”,依托信息学院成立“微电子学院”,依托自动化学院成立“机器人学院”,迈出了学校实践“新工科”理念的重要一步。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青岛科技大学在大数据方向上的专业优势逐渐凸显。发展大数据产业是推进“智慧潍坊”建设的26个重点专项之一,依托高密校区成立“大数据学院”,将填补潍坊地区“大数据”研究方面的空白,助力“智慧潍坊”的建设,高密市委市政府将在启动经费及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大数据学院”将依托信息学院有关教师的大数据科研项目、自动化学院自主导航与智能控制研究所的相关科研项目等进行建设。同时,大数据学院筹备与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就大数据采集、挖掘、应用及其嵌入式芯片开发、工业控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5-10年是我国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高速发展期。为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德国工业4.0,适应社会对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需求,学校决定依托机电学院成立“智能制造学院”,打造具有强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撑与服务平台,以实现“政、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提升学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智能制造学院”主攻“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其智能制备工艺和装备、智能互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健康和智慧医疗设备、数字化工厂和仿真计算中心”六大领域,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转化、产品设计服务、仿真计算服务平台”等六大功能,打造一流的新型产业研究院,推动学校“五有”高水平大学建设。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青岛市经信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和对青岛市信息技术产业现状的调研,提出了大力发展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的构想,并开始着手制订推进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方案。鉴于青岛科技大学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青岛市经信委拟向青岛市政府建议支持青岛科技大学建设微电子学院,由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对青岛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目标是在5年之内将青岛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微电子学院,为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学术联系广泛,与日本广岛大学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合作进行集成电路设计项目的研究;与浙江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复旦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东南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与青岛晶尊微电子公司、青岛半导体研究所、青岛以太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机器人被认为是“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目前正在快速进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规划、山东省出台“高端制造装备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技术指南”、青岛市提出“创新中心行动计划”,都将机器人列为关键环节。机器人系统开始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产业界迫切需要智能机器人设计、开发的从业人员,而机器人专业人才短缺。因此,学校以自动化学院为依托,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强智能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联合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专业组建“机器人学院”,开设“机器人科学与技术”英才班,开展智能机器人和无人系统的教学、科研、创新训练等工作,为社会及时输送掌握机器人技术的优秀、合格人才,促进学校交叉学科发展,在省内抢占领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