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关注

研学基地

首页 > 新闻关注 > 正文

【新旧动能转换】协同创新学科创业生态创赢

2018-06-08  点击:[]

近期,党委书记、校长马连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发表文章,就青岛科技大学立足“政产学研融合”办学特色,构筑“协同创新学科创业生态创赢”体系,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施和创新驱动战略谈了思考。

文章着重从推动以“知识协同、战略协同”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实施以“核心技术孵化、国家级孵化器”为依托的学科创业、建立以“政府推动、大学支撑、市场运作”为机制的生态创赢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文章全文如下:

基于政产学研融合的高校创业生态体系构建及思考

马连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聚焦创新驱动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主动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师生创新创业,构筑起了“协同创新学科创业生态创赢”的政产学研融合模式。

一、协同创新:资源的整合及实施

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确立为国家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对这一战略作了新的要求和提升。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社会发展向经济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通过协同创新模式,调动一切创新元素,对于推进创新驱动意义重大。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 非政府组织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形式。开展协同创新,既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1.以“成果转让”方式实施知识协同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是对处于一定研发阶段的科研成果进行后续的研究、实验,使之可以转化为实用的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技术,也就是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青科大与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实质上构建起了一种知识协同行为,这属于知识管理协同化发展阶段,是协同创新的核心内容,其本质是学校、企业、 政府等协同创新主体所拥有的现有或潜在的知识相互转换与提升的过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青科大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让科研教师由被动牵引到主动走出学校“找项目”“找经费”成为自觉,“不找校长找市场”成为共识。青科大过去20年间先后荣获15项国家科技创新大奖,烟台万华集团引入青科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ECSS工程化学模拟系统”,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自主知识产权制造技术的国家,实现了国家、企业、高校的“多赢”。

大学、企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构筑完善的创新要素流动链。青科大推动协同创新的根本着力点在于掌握企业的刚性技术需求,鼓励教师瞄准企业和行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特别注重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突破,让创新成果为企业转型和技术革新提供支撑。青岛金王集团依托青科大提供的技术成果实现了技术升级,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世界最大的蜡烛供应商并成功上市。目前,由青科大提供核心技术开发的橡胶智能化装备技术实现了全球推广应用、美誉世界,开发的工业4.0用机器人智能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家电、汽车、橡胶轮胎等行业。2011年以来,青科大科研经费年年过亿元,累计达到10亿元。因科技成果转化而得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

2.以“技术入股”方式实施战略协同创新

技术入股是指在技术交易过程中,技术持有方将技术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出售给企业,企业在支付权利金时,不是以现金支付,而是以相应金额折算的股权来支付。严格地说,这是一种技术换股过程也是一种技术交易。技术入股已经成为当前科研机构或者高等学校的一种多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青科大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入股”合作,其实质是确立一种战略协同关系,这是对协同创新的深度结合,其中包含了学校学术理念及企业发展理念在价值观念、 文化等方面的协同。为了更有效实现这种协同效果,青科大鼓励教师进企业推介自己的科研成果,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结合、民用与军用技术结合。教师通过把科研成果“植入”企业,以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的方式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以“技术股份”为连接点构筑起学校与企业“命运共同体”模式,青科大为企业发展持续提供创新支撑,企业快速发展为青科大技术创新实现价值,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如今从青科大转化到企业的科技成果已超过100个。

大学、企业、政府等组织在科学创新体系中有着明显的定位,同时在目标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大学具有科研导向、企业往往有着明显的利润导向、政府具有社会服务导向等,会形成不同或对立的组织文化、行为准则等。而通过技术入股确立下的战略协同,可以增进各协同主体之间相互包容与认同,形成合力推进发展。青科大利用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密炼机上辅机项目,孵化了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自2006年上市以来已发展成为全球轮胎制造装备业中产品链最完整、信息化水平最高、研发力量最雄厚的公司之一。基于这种协同体制,双方还依托各自优势联合共建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就了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行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管理平台。

二、学科创业:优势资源的融合与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大量事实表明,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持续不断地寻找新动力、培育新动能。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推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并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选择。

通过创业活动,推广新业态、构筑新产业,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极佳路径选择。创业是创业者、创业团体或组织根据环境和市场需求,寻找和识别创业机会,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创办新企业或启动新业务,并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商业活动满足某种市场需求进而创造价值的过程,涉及到环境、资源、机会、创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的开发、企业管理、创业者与创业组织、团体、区域、创造价值等诸多问题。青科大顺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立足自身学科优势,把创业理论和学科理论有机对接,探索出了一条“学科创业”新路子。

1.依托技术资源优势实施“学科创业”

学科是高深知识存在的形态,是高等学校的基本活动方式,知识的保存、传播、发现与应用都要围绕着学科进行,这是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建设高水平大学首先要有学科视野。青科大已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三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并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依托这样的学科专业优势,青科大为我国轮胎制造、橡胶机械制造、化学化工领域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他们身上鲜明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深受用人单位认可,青科大也由此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大学教师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其深厚的学科专业背景,加上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理念的引领,创业实践成功的机率明显提高。青科大支持在职教师、在校大学生借助科研成果、专业知识、学科组合等资源优势,注册学科性公司,进行学科创业。这里的“学科性公司”是以青科大拥有的科技成果(包括专利、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吸引社会资本,按现代企业制度共同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是青科大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来并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创业范式”,“学科性公司”这一概念已被政府作为“官方用语”固化下来。

2.依托国家级孵化器实施“学科创业”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政府实施创新创业搭建了得天独厚的平台。

在国家推动“双创”大潮中,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尤其是各类创业孵化器的申报、拓展、建设工作。基于这一战略驱动,大学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引领各类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发挥,进而为大学师生实施创业提供有效支持。青科大依托学科优势,先后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橡胶谷国家孵化器、国家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三个国家级孵化器以及青岛市橡胶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等多个平台。

不论是依托技术资源优势还是依托国家级孵化器,青科大的“学科创业”现象,符合创业生态理论的动力学演变规律。在自发型创业生态系统,学科性公司的整个创业生态系统除了技术要素之外,其余要素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处在创业系统构建的探索阶段;在政府推动型创业生态系统,学科性公司要通过各种渠道借助政府力量,用足用好政府出台各种创业促进政策,积极争取免税、贷款、租金等方面的支持和申请奖励、补贴,大力发展创业服务,完善创业生态系统功能;在科技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学科性公司在经历了政府驱动创业支持后,更关注企业以及产业的发展前景,突出通过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创业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抵御风险能力更强;在自组织型创业生态系统,学科性公司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创业运行体系,能够从容以市场为主导,各要素协同发展,有序运行,有效促进创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实力和基础。

三、生态创赢:高校创业生态构建的思考

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于实现高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办学的脊梁,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则需要激发释放师生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随着各界对于创业活动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展,创业活动与创业主体、创业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许多学者纷纷开始实施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系统视角和生态视角,两个角度定义创业生态系统。无论哪种视角分析,生态创业系统的协同效应并不会自动产生,而应通过制度的保障将主体间的关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这正是构建体制机制的重要性所在。

1.实施科研机制创新构筑创业生态体系

创业实践过程本身是一个资源整合共享、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社会价值的历程,在这样一个闭合的生态循环体系中,创业前端的发力点和驱动力至关重要,而对于高校师生创业而言,高校科研体制机制对整个创新创业行为具有重要正向作用。青科大紧紧扭住这个“牛鼻子”,加大科研工作“放管服”力度,进一步为科研“松绑”,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不断提升科研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青科大在山东省率先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研奖励制度,改革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科研分类管理和考核,推出科研“成果经纪人”、“科技特派员”、“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等特色做法。基于上述的鼓励措施,师生协同创业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教师在自主开展技术转让和项目合作的同时,推荐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形成了教师创业带领学生创业的生动实践。创业学生在了解行业发展、掌握创业技能后,又根据个人意愿成立子公司独立开展运营。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凭借着专家教授的科研能力和校内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及学校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创业竞争力。学生创业公司发展壮大后,又聘请学校老师担任技术顾问参与技术攻关,形成了良性的创业互动合作共赢。同时,青科大还注重引入社会资源开展创新创业,通过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实体研究院,为地方实施创新驱动、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中转对接和融合服务,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逐步构筑起“政府推动、大学支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的创业生态体系。

2.实施分类引领服务支撑创业生态主体

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具有多个生态群落,这些生态群落相互依赖,并在互动过程中维护整个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生态群落中存在众多系统参与者,具体包括创业者个体 、政府机构、企业等,不同群落的互动过程受创业文化、市场特性与基础设施等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部落”定位和“参与”角色,对于整个创业生态系统运行至关重要。青科大注重根据教师的兴趣、性格、爱好进行分类指导和针对性服务,引领他们联合政府、企业等建立起多个生态“部落”,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提高科研供给能力,释放科研红利。一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驱动的超前研究者,大约占到教师的10%左右,这类人才主要依托学科优势资源,主要围绕“CNS”系列高水平论文发起冲击,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创性研究。二是从事工业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人才,大约占到教师的80%左右,这类人才主要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现实需求,紧紧围绕工业目标产品提炼出所需要攻克的关键材料、关键工艺、关键装备等方面的瓶颈问题以及精细化与精品制造所依赖的科技问题开展应用型研究。三是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勇于自主创业的“弄潮儿”,大约占到教师的10%左右,这类人才“敢闯、敢想、敢冒险”,转化自己的成果或者组合起来转化他人的科研成果,大力开展“学科创业”,致力于孕育新科技、新模式、新经济。这三类人才各存所长,互帮互助,互为支撑,他们间的个性发挥与协调发展,不仅成就了个人的科研开发事业,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支撑,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综上所述,青科大的“协同创新、学科创业、生态创赢”实践,加快了师生研发新技术、开发新装备的步伐,调动了师生成果转化、技术入股的热情,助推了师生自主或联合企业协同实现产业化,进而推动相关企业上市,已成为一种成熟并且可以复制推广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加快了青科大技术的转化速度和企业成长速度,也实现了技术的效益最大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重要的是对青科大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这正是教育回归本位的鲜活体现。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

电话:0532-88959937 

邮箱:qkdcy2016@163.com